“中欧关系注入新活力——战略自主、和平稳定是两大关键词”

录入时间:2024-05-16

日前,习主席结束对法国、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的国事访问后乘专机回到北京。5月11日,“战略自主与和平稳定——动荡变革世界中的中法、中欧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与会学者表示,习主席此访是一次承前启后的访问,为中法关系、中塞关系、中匈关系乃至中欧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与会学者指出,战略自主与和平稳定这两大关键词高度概括习主席此行背景和目的,也体现中法、中欧关系的时代特征。

    战略自主方面,近年来,法国总统马克龙就相关问题频频发声,塞尔维亚和匈牙利也都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基因。但随着欧洲内外形势风云变幻,呼吁战略自主的“欧洲声音”经历起伏。

    和平稳定方面,首先,俄乌冲突仍在欧洲持续,巴以冲突又在美欧引发回响。

    其次,欧洲内部形势波诡云谲,一些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民粹主义崛起、主流建制派面临威胁。下月,欧洲将迎来新一届议会选举。外界普遍预计欧洲将“向右转”,并可能对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外交产生影响。

    此外,美国政治极化、大国竞争、阵营对抗、新冷战趋势也是笼罩国际局势的阴云。

    不过,对于国际局势动荡变革期进入重要转折点,以及世界需要和平稳定这一判断,中法乃至中欧存在共识。习主席此行如何增进双方在战略自主与和平稳定方面的共识引发关注。

    与会学者注意到,习主席5月5日开启的欧洲三国之行氛围友好,成果积极。其中,习主席法国之行体现三个稳定性。

    一是历史的稳定性。60年前,中法建交为冷战时的国际格局注入稳定性。

    二是现实的稳定性。今天,国际局势进入动荡变革期,推动大国关系稳定仍是中法两国共识。此次中法一致同意,以巴黎奥运会为契机,倡议运动会期间全球停火止战等主张尤为受关注,彰显两国在促进国际和平稳定方面的担当。

    三是中国外交站位布局的稳定性。5月6日,习主席应邀在巴黎爱丽舍宫同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时指出,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欧关系,将欧洲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方向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伙伴,希望中法关系、中欧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此次中法欧领导人会晤同样备受关注。与会学者注意到,在此次会晤中,针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的言论,习主席用事实和数据解疑释惑、正本清源。欧方还表示不赞成“脱钩”。

    在塞尔维亚,双方同意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塞尔维亚就此成为首个同中国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欧洲国家。

    在匈牙利,中匈决定将现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总体而言,此行延续了中欧关系去年以来企稳回暖的发展态势。正如王毅所说,此行实现中法关系再巩固,中塞关系再强化,中匈关系再提升,中欧合作再出发。

    外界普遍认为,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习主席此行使中欧合作关系焕发新的活力,并为下一阶段中欧关系发展定下积极基调。中欧关系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

    一方面,美国对华竞争、中欧经贸摩擦及制度差异等因素难免令中欧关系出现问题,但这是国际交往中的常态。此外,欧盟对华政策可能随着欧洲政治生态的变化而变化。

    另一方面,三大因素有助于中欧关系发展。一是欧洲不少国家与中国并无历史或领土争端,对华态度友好。二是中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一样坚持战略自主。三是欧盟是开放的经济体,中国也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此外,中欧在全球多边治理等领域具有合作空间。


转载自 解放日报,时间:2024-05-13

作者陆依斐